文良纪志>玄幻小说>强秦 > 第三百三十七章 无路可逃
    武关。

    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三秦要塞”的称号。

    在它的北面,是高峻的少习山,南面是武关河,这样依山傍水的地形下,秦国与楚国为了争夺武关的控制权,经历过数次的激战,最后,秦国凭籍着强有力的军队,攻取武关,并在随后取得了对楚战事的主动权。

    李原的车驾是在二月十二日抵达武关的,随同他一起前来的,除了一千五百名从各部精心挑选出来的骁勇将士外,还有一名久别中原的秦军将领陪同着。

    李仲翔,这个已经成为楼王国驸马的家伙,在与安庆兰成婚之后,日子过得很是舒服畅快,不过,西域高鼻蓝眼女子的火辣显然让他有点吃不消了。这不,借着到长安晋见的机会,李仲翔死皮赖脸的跟着李原到了武关。

    “武侯,这甘勇小子不在,亲兵营的这些骄兵悍将没人管束可不行,不如让末将随行,到时且看那些乱贼瞧一瞧,我楼兰神箭手的厉害。”李仲翔骄傲的挺了挺胸膛,眼神中流露出渴望的神色。

    楼兰,虽然是西域三十六国中的所谓大国,但这个大与幅圆广阔的大秦相比,就如同米粒与珍珠相比一般。

    李仲翔统率三十六域国联军击败匈奴左贤王部落之后,这支由多个国家组成的联军不久即告解散,只剩下二千人左右的楼兰士兵归并到他的部下,这还是因为安庆兰的放权。要不然李仲翔这个外来的驸马能不能掌兵还是未知数。

    对于西域各国的塞种人来说,秦人和匈奴人一样。都是属于异邦外族,在危难时候的联盟充其量只是一种暂时的措施,而一旦危机解除,秦人的作用和地位自然而然的下降。

    李仲翔的这次东入长安,目的其实是游说李原再出一支生力军出边陲,在巩固河西走廊安全的同时,发动一场对西域各国的扫荡攻势,尤其是对那些还心向匈奴、对秦国实力持有怀疑态度的诸国。如果可能的话,就要不惜代价将倾向匈奴的国君和大臣悉数赶下台。

    对于李仲翔的这一大胆提议,李原说实话,很感兴趣。

    上一次河西激战,对于秦、匈奴两国来说,只是一次相互试探性的战斗,匈奴人因为天祭而没有倾尽全力。而秦国则因为受制于关东一带诸侯国的牵制,派出的兵力也是不足,按照李原的猜测,在经过燕地失利的教训后,冒顿下一轮次的南侵一定会更加的谨慎、同时出兵的控弦之士也会更多。

    要应对匈奴人咄咄逼人的进攻,光靠一味的死守不行。要知道匈奴与秦国如今的边界线东起大海、西至玉门关,这样漫长的防线上,秦军要是面面俱到的防守,只能陷入被动挨打的境地。

    在这一场民族与民族之间生存的竞争中,匈奴人占据了先天的优势。他们居无定所、泽草而居,就连冒顿的王庭也是在不断的变换着地方。而秦国一边,固定的城镇、农耕的民众、炊烟的村舍,这些都是不可移动的。

    不过,匈奴人也有弱点。

    那就是他们一旦被人包抄了后路,只剩下妇孺老人的部落留守者因为缺少坚固的城垣作为屏障,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一个又一个的草原部落失去后代,最后悲哀的消失在了大漠部落之间残酷的竞赛中。

    这支能够抄袭匈奴后路的奇兵,在什么地方?由哪些人来组成,带兵的将领又是谁?李原在见到李仲翔的一刻起,就有了主意。

    关于西域的谋划只是李原与李仲翔从蓝田关经商洛驿到达武关一路上的谈话内容之一,这样的关于战略性的交换意见,标志着李仲翔逐渐从一名只知道执行命令的将领成长为一名可以独挡一面的将帅。

    人生的阅历,因为际遇的不同而走向不同的道路。

    李仲翔率领联军征战的经历,让他在重压之下,迅速的成长起来,而这是其他秦军将领没有机会遇到的。

    ——。

    见到李原和李仲翔的援兵到来,阎乐大喜过望。